2019-03-29至2019-03-30 上海
导航

草根医生谈肠道微生物临床试验的短板

广大的临床试验爱好者可能都有很高的学历,医学院药学院毕业以后可能要有硕士或者博士的训练,才能有效的理解临床试验。至于设计临床试验,就更需要实践经验了,其实一个设计优秀,结果清晰的临床试验和初中毕业去卖鱼的原则差不多。如果小明想证明他花1000块买的充氧机(intervention)物有所值。首先,我们要把这个充氧机用在缺氧容易死(complication)88块一斤的鲈鱼上而不是 6块钱一斤的鲶鱼上。其次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outcome measurement),这个目标最好是容易观察的,比如直接用肉眼观察多少鲈鱼在仰泳。或者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测量养殖三天后鱼是否体重变小了,如果再能有一个血液生化指标来显示鲈鱼在充氧后很嗨那就完美了(biomarker)。至于增加参加实验的鲈鱼数量,邀请隔壁老王,老张,老陈一起参加多中心试验,设置一个无充氧鱼缸作为对照,对参加实验的鲈鱼进行迷惑,让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吸氧等等手段那就属于临床试验的基本必须方法了,咱们不必讨论,我们下面就从complication,intervention,outcome measurement, biomarker这几方面说说肠道微生物群临床试验现在的状况。



再来说outcome measurement,这10年以来肠道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基于高通量分子生物学的筛选技术出现的,一个成人体内大约有2公斤,1000个种,1000亿个单细胞的微生物共生,高通量的”疯子”生物学手段,没有办法观察这么复杂的系统,现在观察肠道微生物群体,主要靠二代测序技术。 观察代谢产物主要靠气-质谱连用,观察炎症因子等内分泌变化主要靠multiplex手段。产生的数据也是爆炸性的,往往单个病人的数据就是几个Gb。没有办法人工解读。举个例子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1]。
 


看到他最关键的Fig1 的时候,我几乎一口老血要喷在键盘上。大家请看panel A, 每一个小点都是一个种,作者观察到了上百种细菌的数量变化,但是这么复杂的数据带来作者的结论只有一句” Shifts in gut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iron treatment are pronounced in IBD participants”. 到底是疾病导致了肠道微生物群体的变化,还是肠道菌群变化的因果关系没有建立。这么多变化的物种,哪一些是对病理生理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没有被建立。同时,由于高通量检测方法数据难以解读,费用高昂,分析结果耗时巨大,虽然得到海量数据,然而关键数据还是靠人工鉴别,导致现有的临床试验集中于几十人到100人的小型实验,个人差异带来的观察干扰难以被消除,就更给临床试验的结果解读带来困难。


另外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差异非常巨大,肠道菌群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人种,性别,年龄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构成[2],虽然没有直接的人类生物学证据,从小鼠的研究我们不难预测个人的基因构成也会对共生微生物产生影响[3],同样的生活环境,比如饮食,药物的使用,作息习惯都是肠道微生物的考虑因素。我们缺乏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生物标记物的金标准,如同判断乙型肝炎的两对半,判断肝功能的转氨酶。我们甚至于不知道正常肠道微生物的正常范围参考值。基于这样的原因,对肠道微生物生态的干预手段我们也处于探索的阶段。几乎没有特异性靶向于肠道微生物的药物被批准。即便是近几年引起高度关注的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因为供体粪便所含肠道菌群不尽相同,致使实验结果也难以解读,重复性差。也因为供体样品或是粪便胶囊的所含成分难以控制,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治疗方法难以被FDA批准。到目前为止只有23个有关于FMT的临床试验进行到了3期。其中只有一个完成的(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2788071),而且还是在健康管理比较松的丹麦完成的。
 


下面咱们说说干预(intervention), 我们翻开大家都喜爱的clinicaltrial.gov,输入gut microbiota,发现林林总总的临床试验七百多clinical trial.gov收录的临床试验,除了观察性的临床试验,有药物干预的,很多是对肠道把微生物干预作为其他药物辅助手段,所用的化学试剂,多是属于food supplement,在中国也就是所谓的保健品,大部分缺乏明确的药物靶点和分子机理。有一小部分是直接给病人使用活菌,通过体外发酵的菌种,物种,制剂都难以控制,基本处于早期临床试验的状态,在三期,四期临床试验的列表中,益生元,活菌的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试验寥寥无几。
 


最后说说complication, clinical trial。gov收录的临床试验,相关的疾病从炎症肠病为代表的消化系统疾病(这个好理解)到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疾病,甚至肿瘤。哇,肠道微生物包治百病啊。一瞬间似乎回到了当年没学医之前按照电线杆小广告找名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场景。这就是肠道微生物研究的现状,肠道微生物现在被认为有免疫调节和外分泌的功能,肠道微生物不仅仅是与我们共生的朋友,而几乎是承担着一个人体器官的复杂功能。学通肠道微生物既要懂消化科,又要懂微生物,还很可能要懂另一个系统的疾病知识。现代医学又是一个极度细分,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作为一个一天到晚忙的脚跟不着地的医生,怎么能深度理解理解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呢。我的建议是两句话:”大力出奇迹”和 ”定个小目标”。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我们都感觉我们比10年前有了太多的新知识,我们也都感觉我们的大脑跟不上知识的扩展和传播技术的进化了。即便在一个这样的知识爆炸的年代,要真的理解一个小领域的知识,依然是靠阅读和总结强灌进脑子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就是说要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花1万个小时总结学习,从打麻将到天体物理是这样,肠道微生物和疾病也不例外。此所谓“大力出奇迹”, 别无捷径可走。至于 “定个小目标”, 我们看见在clinicaltrial.gov列出的接近800个临床试验里,有大约280个是观察型的实验,是探索肠道微生物在疾病状况下肠道微生物改变的。在剩下的临床试验里。大部分是把微生物作为次要结果来观察的。可见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的理解还停留在探索微生物疾病病理生理的阶段,利用肠道微生物的疾病治疗还在探索阶段。肠道微生物知识体系还不完善,这既是一个困惑也是一个机遇,一座刚搭起框架的大厦,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添砖加瓦。医生朋友们可以不急于在这些临床试验中学到” 我可以怎么用“的知识,而是留心于方法学的发展,思考”我可以观察到什么”的知识。甚至不急于思考我可以学到什么,而是思考我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去寻找哪些疑问是没有答案的。在等待时间慢慢向我们揭示肠道微生物的奥秘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个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点愚见,与同行们共勉。
 
 
1. Lee, T., et al., Oral versus intravenous iron replacement therapy distinctly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in patients with IBD. Gut, 2017. 66(5): p. 863-871.
2. Yatsunenko, T., et al., Human gut microbiome viewed across age and geography. Nature, 2012. 486(7402): p. 222-7.
3. Zhang, C.,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gut microbiota, host genetics and diet relevant to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s in mice. ISME J, 2010. 4(2): p. 232-41.


自2015年以来,生物谷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研讨会,参会人数达到千人规模,是国内有影响力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之一。2018年的肠道大会,生物谷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了中国肠微生态整合联盟。
 
2019年(第五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将继续秉承优良的学术氛围,汇聚国内外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肠道微生态专家与医学专家于一堂,围绕肠道微生态系统构建, 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肠道菌群移植治疗,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及免疫治疗,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类疾病, 炎症等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研发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推动合作,希望能提高我国肠道微生物的整体研究水平,促进医疗健康。 
 
2019(第五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29号上午-30号下午)


会议时间:2019-03-29至2019-03-30 
会议地点:上海
主办单位:生物谷
 
会议亮点:


1、紧跟科学前沿
传递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2、推动临床转化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临床证据为抓手,推动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转化
 
3、链接未来
促进肠道微生态领域的产、学、研、医多方合作
 
会议议题:


主会场:肠道微生态整体研究进展(29号上午)
- Keynote Speech:
- 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
-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肥胖和糖尿病的新的营养干预方法
- 肠道微生态与胃肠肿瘤免疫治疗
- 美国 FMT 临床经验分享
- 人体微生态研究的伦理挑战与对策


分会场一:基础研究(29号下午-30号)
- 肠道微生物群落可塑性的大数据分析
- 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及共进化
- 脑-肠轴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 母乳微生物及婴儿肠道菌群研究
- 肠道微生物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调节免疫
- 膳食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分会场一:技术前沿(30号下午)
- 微生物成像
- 代谢组学对肠道菌群代谢物的研究分析
- 微生物单细胞测序
- 微流控技术在肠道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肠类器官建立与应用
- 模式动物肠道疾病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分会场二:临床进展(29号下午-30号)
- 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及免疫治疗
-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类疾病
- 肠道菌群移植与IBD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
- 肠道微生物与高血压疾病的关联
- 肠道微生态制剂研发


分会场二:具有临床价值的微生物的科学转化(30号下午)
- 脆弱拟杆菌与炎性肠病
- 阿克曼粘菌与肿瘤免疫治疗
- 产短链脂肪酸菌在肥胖及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 改善抑郁症的益心菌-鼠李糖乳杆菌
- 植物乳杆菌在败血病中的治疗
- 益生菌型抗生素


肠道微生态-梅斯科研培训班(28号下午)
- 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 临床研究统计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 肠道微生态与循环系统的实际案例解析
- 一对一答疑、解决实际问题
 

 
 
肠道微生态-梅斯科研培训班(28号下午)


 
MedSci作为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临床研究事业,以提高中国临床研究水平为己任。Medsci科研培训,专注临床研究领域,为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分科化、规范化、系统性的可持续性在线学习平台。与其它针对于提高临床技能、卫生管理水平等课程不同,MedSci着眼于临床研究,帮助中国临床医务工作者领会临床科研中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方法、以及具体实践. MedSci作为学术驱动型医学服务机构,自成立以来,坚持"学术驱动临床"的理念,以"学术推动健康(Science to Health)"的使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从事临床研究事业。
 
  MedSci在从11年举办科研培训至今,在国内不同的城市开展数百场线下科研培训活动,有丰富的培训经验,主题涵盖《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临床研究常见统计学方法和策略选择》、《Meta分析》、《SCI论文写作、投稿及回复信处理》、《SCI专业图表制作实操》、《医学课题申请》等,解决了上万科研领域工作者的科研难题,从零经验到成功发表高分文章,让上万医务工作者受益。
Medsci科研培训同时计划在19年初推出线上直播系列课程,满足不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需求。
议题:
- 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 临床研究统计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 肠道微生态与循环系统的实际案例解析
- 一对一答疑、解决实际问题
 

往届精彩回顾
 
 
 
会议联系人:
 
何春幸
 E-mail: chunxing.he@medsci.cn
 Mt: 17321087523 或17321098232


邀请函

下载邀请函

赞助企业

×
留下姓名电话和邮箱,邀请函直接发送到邮箱
*姓名:
* 电话:
* Email: